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求生记 > 第四百二十二章 御史谢昶昌(下)

第四百二十二章 御史谢昶昌(下)

第四百二十二章 御史谢昶昌(下) (第2/2页)

除了这两种,还有用于公告启事的揭贴、替人说辞的说帖、私人之间的副启等。那么名帖与书信有什么大的不同呢?其一,名帖时效性比书信要高;其二,名帖使用的相关情景变化比书信的要快。作为一种日常的社交礼仪,名帖所适应的场景也更多。
  
  根据名帖的规制或尺寸大小,又可分为单帖、全帖、单红、双红几种。
  
  如《红楼梦》中书中提及“名帖”五种,包括“拜帖”“请帖”“贺帖”“请安帖”“禀帖”,其材质、形制、称谓等基本规制以及投送的礼节与禁忌,是传统“礼”文化的直观呈现,也是尊卑有序、礼法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的集中反映。
  
  将名帖所需的场景再一步进行细分,每种样式也有其特殊需要的场合。如“第一次用全帖,随后就改用单帖”,初次见面用全帖表示尊重,在之后的交往中,出于经济及感情考虑,单帖更适用于长期交流。“遇到吉庆,则改用单红帖”,在特殊的日子,名帖的颜色也有改变。甚至于名帖的大小也有详细的规定,单帖“阔一寸三四分,长可五寸”,全帖“三折,长五六寸,阔二寸”。
  
  为何名帖的样式还有如此之多的细节?因为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以礼而行,成为了官民之间交流的主线。对名帖进行细微的处理,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字之中,还表达了使用名帖的人对他人的注重与关心。随着明朝后期的发展,名帖的形象也出现了变质。从最初的礼仪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奢华的代表。为何会出现这种改变,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变质。
  
  许多人通过名帖的奢华,掩饰了自己的虚伪与狡诈。如“用纸已花费银三厘,堪称暴殄天物,奢侈至极”,仅用纸就已经远超了名帖的实际价值。一封拜帖,所书最多不过十几字,可是其中的称谓与名称,却有很大的智慧与讲究。
  
  一般使用字来代表名字,为何会有名与字的差别,因为在明朝,直呼他人的姓名视为不雅,而以字代称,则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除了使用他人的字,还要称赞他人所处的地位,所以还会在后加“阁下”、“明公”、“足下”等尊称,而在称呼自己时,为了表达更深的恭敬之情,有时还会在自己的名前加上“侍生”、“友生”等。相关称谓倘若使用不当,很有可能招致主人的反感,所以如何选用称谓名词,在明朝也是一门交际学问。
  
  无论名帖的样式大小怎样改变,文字都是名帖难以或缺的。在称谓中,可以看到明人对礼仪的态度,以及对尊卑之情的重视。所以简单的文字,在名帖中充当着礼仪使者的形象,当一封名帖呈递过去,人与人之间的恭谦之礼通过文字的交流得以实现。
  
  再来说说揭帖,在明朝,揭帖便成为了地方官府与民间交流的平台。官府所要施行的地方政令,都可以通过揭帖加以宣传,使官民之间保持了必要的联系。除此之外,揭帖还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为何还会有政治色彩呢?因为在明朝后期,百姓想要参与政治活动,却没有较好的平台,而揭帖的相对自由性,使得百姓掌握了舆论的传播。所以民间揭帖一出,很有可能掀起一场政治活动。
  
  所以谢御史使用的是拜贴,按朝廷规制平安伯的地位比御史高出许多,不在一个等级上,可是谢御史又是钦命而来,在这一个层次上平安伯又是谢御史调查对象,此时就不能用官职及官制来衡量了,其职权又高出不少,直通皇权。
  
  谢御史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来胁迫平安伯,如果碰到这样的事,一般地方大员也只是捏着鼻子配合就成,可是这样做,在官场中是行不通的。不过有一种官员会这样去做,那就是宦官,所以说朝廷官员跟宦官总是对立的。
  
  谢御史显然不是那种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深知官场及做人的道理,所以提上拜贴,很是低调,自称学生拜平安伯知己阁下,用的还是全帖。
  
  这个全贴就是三折,里面会详细写上自己的简单履历,官职,来会见的目的等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