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求生记 > 第四百二十七章 盐业大坏

第四百二十七章 盐业大坏

第四百二十七章 盐业大坏 (第2/2页)

内阁首辅李东阳,就是挨王琼骂最多的人之一。王琼批评李东阳,虽然“负文学之名”,看似饱读诗书,但是能力一般,不会做事,山东饥荒、河间府水灾,李东阳都处理不善,只知道免除税赋,却并没有匹配的其他善后举措。至于军事方面更是不行,如果蒙古来一次大规模犯边,李东阳“必束手无策矣”。
  
  同时代的其他名臣,当然也都跑不了。对于李东阳的继任者杨廷和,王琼又换了个角度骂:杨廷和利用言官的力量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以塞天下之口”,最后搞得他儿子杨慎发配充军,真是“天道好还,其速如此”,改成大白话就是——活该。
  
  王琼骂人有一个规律——谁的地位高,他就骂谁。这并不是说官小的人他就不骂了,只不过高官他骂的更多。要知道,在王琼眼里,把你单独拎出来骂,都算是给你面子,只有地位够高名声够响的人才能获此“殊荣”。
  
  王琼对于那些看不上的人,甚至懒得挨个骂,而是直接开机关枪扫射——彭泽、靳贵、陆完等人,“皆无济时才”,用一个著名表情包来总结就是: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觉得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不光骂前辈名臣,连共事的同僚也被骂了个遍,骂人骂到这个地步,仕途肯定就混不下去了。但王琼的官运一直相当不错,最高做到了正二品尚书,死后,被追授为明代“三公”的最高头衔——太师。
  
  不过呢,别看王琼骂人很爽,如果自己没有本事的话,也骂不出口,其个人能力够强才能骂别人,王琼骂人干活两不耽误,办事能力比嘴炮水平还高。
  
  王琼的晋升轨迹,就会惊叹于他强悍的行政能力。起初他在工部主管漕运,负责京杭大运河的整治、维护,写出一本严谨详实的《漕河图志》。从工部调到户部后,又主管税收、户籍,搞得井井有条。尔后,在河南任布政使,成为地方大员。从河南回到朝堂后,又被任命管理浙江盐政——古代的官盐管理,那可是人人眼红的肥差啊。把这样一个任务交给他,足见能力的肯定。
  
  再来说说李东阳在弘治内阁中的主要作用也正是担任“和事佬”。朱祐樘虽然被文臣们誉为明君、仁主,但是并不是垂衣拱手,无为而治的泥菩萨。在很多事情上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和文臣们不一样。
  
  可以说朱祐樘一直提防着文官团体,提防的方式就是倚重宦官、厂卫,通过他们来制衡。而文官们是天生就和宦官、厂卫对立的(权力斗争的必然),这也导致朱祐樘和他的文官们一样矛盾重重。
  
  内阁里的刘健、谢迁就多次与朱祐樘发生争执,每到这个时候都是平时不怎么说法、发表意见的李东阳站出来,居中说项、调和,平息双方的情绪。
  
  朝堂上其实需要像李东阳这样的“和事佬”来处理许多矛盾及对立。比如:弘治十七年,朱祐樘不信任兵部和都察院调查的一起边将杀良冒功案。根据东厂的缉查结果和建议要求将相关人犯押到京师重审。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东厂要推翻都察院的审判结果,所以阁臣刘健、谢迁均不同意。
  
  这一下子就激怒了这一下子就激怒了朱祐樘说出狠话来斥责二人“法司断狱不当,身且不保,言足信乎?”。朱祐樘这实际就是明确表达了对朝臣和内阁的不信任,再这么怼下去,刘、谢二人就得上交辞呈了。
  
  李东阳赶忙出来打圆场称,文官中也确实是有一些人心口不一,不可信。并且暗示皇帝不要让内阁附署东厂的题本,直接下发中旨。给对立的皇帝和内阁各自保留了自己的底线,也成功地消除了一场可能的政治动荡。
  
  当前盐业大坏,很明显是国舅爷在昏头昏脑,还好是李东阳处理,才不致于闹出又一场风波出来,派出了许多监察御史只不过是处理一下几个奸商。而派往榆林御史谢昶昌,也是做做样子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