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上善若水】 (第2/2页)
在这个最敏感的时候,朝廷是否愿意还于旧都,将会直接关系到江北百姓是否能归心。
当薛南亭挑破迁都一事的最大阻碍,就算王安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法否定陆沉手中的军权能够威胁到皇权,但他从另外一个角度简洁有力地论证朝廷北迁的必要性。
此刻没人站出来指责王安危言耸听,因为对方揭示了一个最简单同时又是最真实的道理。
那便是民心向背。
宁太后陷入沉思之中。
王安见状便说道:“陛下,这只是臣一家之言,再者方才两位宰相的顾虑不无道理,所以臣觉得或许可以采用一个折中的法子。”
宁太后此刻望向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重视,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王安徐徐道:“陛下可命织经司北上,配合淮安郡王麾下的将士尽快肃清河洛城内潜藏的敌人,同时组建江北各地的官府,并且厘定军事院和统兵将帅的权责,待时机成熟便可启动迁都大计。”
宁太后赞道:“学士之言颇为周全,哀家定会仔细斟酌。”
“谢陛下称赞。”
王安躬身一礼,随即退了回去。
“迁都之议牵涉甚广,还请诸位卿家多加思量,可上折细说,也可来找哀家面禀。”
宁太后似乎有些疲倦,淡淡道:“今日便先到这里罢。”
“是。”
众人行礼告退。
两位宰相刚出文德殿,苑玉吉又急匆匆地赶来,说是宁太后忽地想起一件政务,请他们折返一趟。
等薛南亭和许佐返回东暖阁,发现年幼的天子已不在此处,而且很多宫人都已退下,这时宁太后开口说道:“皇帝年幼,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哀家让他去后殿歇息一阵,二相请勿见责。”
两人连道不敢。
“苑玉吉,为二相赐座。”
宁太后不等他们推辞,便问道:“你们如何看待王学士的进言?”
薛南亭和许佐只好告罪落座,前者沉稳地说道:“回陛下,王安仲所言非虚,但是想要让江北百姓归心,朝廷是否北迁并非最重要的因素。只要朝廷派去北边的官吏清正廉洁,再对战乱频发之地减免徭役赋税,进而鼓励农耕赈济民生,百姓自然就会认可朝廷。相反若是朝廷不能善待子民,即便立刻迁都河洛也无济于事。”
宁太后略显不解地问道:“薛相为何方才不肯明言?”
薛南亭诚恳地说道:“陛下,臣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臣敢断定迁都一事这么快形成浪潮,是淮安郡王身边的人在暗中推动。现如今局势渐趋明朗,朝廷若北上必须要依靠淮安郡王,以他如今的权势和威望,届时臣等很难阻止他插手朝政。臣未曾当众驳斥王安仲,便是想看看他们的决心究竟有多大。”
“原来如此。”
宁太后微微颔首,继而看向许佐问道:“许相?”
“陛下,其实臣一直在思考淮安郡王将会如何尽快促成迁都一事。”
许佐不急不缓地说道:“在臣看来,除去先帝遗志和王安仲所言北人归心这两点,淮安郡王还有一个理由,那便是位于河洛城郊的皇陵,他可以上表恭请陛下和皇上前往皇陵祭奠我大齐历代君王,用光复河山来告慰历代君王在天之灵。当然,陛下可用天子年幼不宜长途跋涉为由,让薛相和臣代祭,此举并不违制。”
宁太后轻轻叹息一声。
许佐正色道:“陛下勿忧,之前薛相挑明当下的局势,在臣看来这是必要之举。淮安郡王是个聪明人,而且他手中的军权确实存在极大的威胁,薛相这样做至少可以让世人明白朝廷的顾虑。臣相信淮安郡王当下并无反心,但是他麾下的骄兵悍将未必会这么老实,朝廷一味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反而会助长部分人的野心。”
“哀家怎会不知你们的用心良苦?”
宁太后稍稍迟疑,然后字斟句酌地说道:“哀家将你们留下来,是因为哀家觉得这件事极有可能造成南北割裂,所以……哀家心里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要同你们商议。”
“请陛下明示。”
“哀家在想,既然局势已经发展到这一步,哀家不如直接答应那些人的奏请,尽快将迁都一事提上日程。”
宁太后那双贵气盈盈的丹凤眼中泛起一抹决然。
许佐微微一怔。
薛南亭的眉头皱了起来,略显不解地看着这位雍容华贵的太后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