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乘妙法莲华经 > 第23集《妙法莲华经》

第23集《妙法莲华经》

第23集《妙法莲华经》 (第1/2页)

壬二、正颂绝言叹
  
  这一科是说明“约迹门开权显实”。佛陀在〈序品〉的时候,事实上是不发一语,没有说任何一句话。佛陀只是做了一个动作,就是放光现瑞,就引起了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之间的对话。对话的结果,其实也没有把本经的内涵说清楚、讲明白,只是知道说佛陀将说妙法。而这个妙法,可以断除所有修行人心中的疑惑,以及补足修行人过去的功德的不足。断除疑惑、圆满功德。就是预告这部经的两大功能。
  
  佛陀在〈序品〉没有说一句话,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呢?到了〈方便品〉。这个时候世尊从三昧中安详而起,讲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对后面的整个经文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点,佛陀赞叹佛智。佛陀就把自己的智慧给毫无保留地讲出来。佛陀的自受用的根本——真实的智慧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佛陀的方便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十力四无所畏,种种的解脱三昧,也不可思议。
  
  当然,佛陀讲完这个智慧跟功德以后,就告诉舍利弗,这些都是你们过去所不知道、所没有的。当然这件事情就引起了声闻人的震惊,因为佛陀过去从来没有指名道姓,面对声闻人讲出他自己内心的世界。这个目的在哪里呢?就是动执生疑,让声闻人包括三乘人知道修行上自己有所不足,有所疑惑,请佛开示。所以第一件事情,佛陀把自己的智慧跟功德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第二个,佛陀讲到自己的内心是怎么成就的。佛陀讲到自己因地的根本,就是证得实相。这个是关键。佛陀您老人家怎么能够成就这么甚深的智慧、怎么能够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呢?因为佛陀证得了诸法实相。所以它整个后面的经文,核心思想就是:修行的成败不在法门的高下,而是你的知见。你用什么观念来修行,决定了你未来的格局大小,决定了你未来的功德是不是圆满。
  
  所以后面就谈到所谓的“众生知见佛知见”的差别了。我们先谈谈三乘人的知见。就是刚开始,这些声闻、缘觉、菩萨,没有看《法华经》之前,他们是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修行。
  
  在古德解释说,过去的三乘人没有听《法华经》之前,是秉持因缘的教法,诸法因缘生。从凡夫的角度,凡夫是创造杂染的因缘,所以流转生死。佛陀反其道而行,讲到还灭门,佛陀创造了清净的因缘。比方说,佛陀要我们修四谛法门,成就涅槃的功德;比方说我们修十二因缘,成就辟支佛果;我们修六度的因缘,而成就菩萨的功德。所以在三乘人的观念里面认为,一切法都是因为我创造了一种清净的因缘,我才有三乘的果位。当然,从因缘的教法这样讲是合理的。一切法是因缘创造出来的,非常公平。你造什么因缘,就得什么果报。
  
  但是,到了本经,佛陀要改变这个思考了。也就是说,因缘法是有所不足的,佛陀必须要把它补足了,因为前面是方便。因缘法的教法有两个缺点:
  
  第一个,你从因缘的观念去修行,当然可以修因证果,但是它第一个问题就是,心不安稳。因为因缘本身也是一种心外求法。虽然这个法是一种清净的、庄严的法,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种向外攀缘,只是你攀缘的是一个好东西,如此而已。但是攀缘的本质没变。所以它这个地方是说,二乘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他没什么问题;等到成就果位以后,不同的人、不同的果位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较的时候,心中就有疑惑了。肯定他们心中不安稳,虽然成就圣道,还是不安稳。不安稳就产生疑惑了。所以说,依因缘所生法的观念来修学,第一个问题出来了,就是“弟子心不安”。
  
  第二个,这个因缘所生法是向外攀缘,他会产生法执。因为因缘的生灭变化它本身不安稳,他就会对它所生的这种功德生究竟想。比方阿罗汉,他好不容易成就涅槃,他就把全心全意的心住在涅槃,然后就不想进步了。包括菩萨也是这样。菩萨如果是秉持因缘的教法,成就布施的功德、成就持戒的功德,他就被这种功德给绑住,产生法执了。
  
  诸位!法执一生,一个人就不得自在了,你只能够解脱。你看佛陀在《华严经》里面讲到,佛陀的功德能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够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就是佛陀对一切法不产生执着。我执易断、法执难除,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必须要处理法执的问题了,因为它不但是不安稳,而且这个法执坚固。
  
  法执要除,首先请你改变你的观念。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不是因缘生,一切法是我们一念心性现出来的。就是要把“因缘所生法”改成“万法唯是一心”,这是根本思想的改变。就是,你现在不能用这种知见来修行了;用这种知见来修行,三乘人已经到顶了,没办法进步了,所有因缘的修学你们都已经到了极限了。佛陀必须要处理这个问题。就是说,怎么能够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当这些三乘人修到一个程度,把他会归到佛道来,而不是各走各的。把因缘观变成真如观,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你要做两种观照:从凡夫开始,你要观照你这一念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第一个。就是所有的妄想都是后来有的,就是把心拉到我们的原始点。第二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虽然离相清净,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念清净心具足无量无边的性功德。
  
  所以,当我们所有的事修加上这种内心的理观,我们就明白:你的布施,你未来成就快乐的果报,不是因缘给你的,不是因为你造作的布施因缘给你的,是你的心给你的!“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我通过布施法的所谓的事造法界,去启发我内在的理具法界。我这一念心本来具足布施的功德,我只是假借布施的法门把我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所以它是完全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广学一切法门,这样才能快速成佛。
  
  所以诸位!成佛已经不是技术面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了。从本经的意思就是:你不改变你的心态,你就没办法跳脱你过去的这种小框框。你自己修习四谛法门,你用苦集灭道,虽然把你从生死的此岸带到涅槃的彼岸,但是你也被苦集灭道给限制住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带你离开生死的是四谛法门,现在把你框住的也正是四谛法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开始要解开三乘人自我设限的这些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执着了。解开之道,就是法法会归心性,这才有办法解开。
  
  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一个观念,法没有错。诸位!我们今天要消灭的是法执,不是消灭法。“但去其执,不去其法。”你说,欸,那这样子,我四谛也不修了,六度也不修了!你错了,佛陀可没要你去消除法。这些法可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你不能落入执着。所以我再讲一次,本经所要消灭的是执着——法执,而不是消灭法。
  
  就是说,当我们多了一套程序,内观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以后,所修的法门都是成佛之道,都是一佛乘的法门。我们只要做一件事情:从今以后,改变你对人生的观念——诸法不是“因缘生”,诸法是“万法唯是一心”。你只要改变这个观念就可以了。
  
  当然,改变二乘人的观念不容易,因为他长时间修四谛十二因缘,这种法执很坚固。佛陀要把它拔除,要有一段时间的。我们看后面二乘人跟佛陀的互动,可以看得出来,拔除法执不容易。
  
  佛陀把前面长行文的赞叹佛智,所谓的开显实相这个观念,作了一个重颂,一个总结。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这以下把佛陀智慧的内涵表达出来。
  
  “是法不可示。”这是佛陀自证的法门。佛陀为什么有这么广大的功德,有这么甚深的智慧呢?核心思想只有这个,就是佛陀安住诸法实相。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正念真如,一方面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方面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方面离相清净,一方面具足无量的性功德,等待我们去修一切法来开发。这种一心真如的法门,是不能用任何相状去表达的,因为它超越因缘所生法。你用因缘去修证,这个东西你修不来。因为它是众生本具的,它可不是你修来的,所以它不能用因缘的相状来表达。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不能用言辞说清楚、讲明白。我们讲万法唯是一心,摄用归体叫万法一心,依体起用叫一心万法,这也是方便,这个是很难用言辞去讲清楚的。那么其他的众生,初地以前的所有的三乘人,都没办法了知的,因为三乘人过去都秉持因缘所生法。
  
  诸位!一心真如可不是你修来的,我们只是通过佛陀的开示发现了这件事情。就好像说,你们家的土地里面藏有珍宝,这可不是你赚来的,你是有高人指导,才知道:哦,原来我的土地有这么多珍宝!就是说,你是一个乞丐,结果你的爸爸是大富长者。这个是你出身的背景,这也不是你修来的。
  
  诸位!修行,不是什么东西都靠你去修。你靠你自己去修,你修到什么时候?你自己有一种力量,你不把它启发出来,你老是向外追求,你修到什么时候?佛陀意思就是说,你们今天如果不改变观念,老是要向外去追求因缘所生法,去追求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那你们永远不知道佛陀是怎么回事了,你们只有三乘果位可以得到。也就是说,你的生命只得到解脱,谈不上成佛!当然,有例外,“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真如的功德不是修来的,那我们凡夫该怎么办呢?就是仰信,只有一条路。
  
  你说,我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怎么证得呢?你先相信这件事情!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先对佛陀有信心。佛陀这么说,你先相信。
  
  其他的,只要不从信心下手的,其他的三乘弟子,即便曾经供养诸佛,而且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烦恼,成就了有余依涅槃,今生是最后一次生命……也就是你整个修行,从解脱道来说你已经到顶了,今生是最后一次了,“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所以,这个真如本性,不是说你修行高你就知道,不是这样子的。它是一种内观,它不能外求的。
  
  所以,佛陀第一段是讲到“妙法不思议”。就是这种真如的功德,你只有一条路,就是研究经典,生起信仰,然后慢慢地从这个地方去思惟。
  
  “妙法不思议。”我们看看三乘人对这个一心真如的法门是怎么个情况。先看声闻人。说是“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舍利弗可不是一般人,那舍利弗是声闻人智慧第一的。即便他是智慧第一,以他的智慧力也不能究竟知道佛陀一心真如是怎么回事。即使是满十方的人都像舍利弗尊者,还有其他的诸大弟子,比方说目犍连尊者、须菩提尊者,也是满十方刹,用他们的智慧都不能了知的。佛陀意思就是说:声闻人,你整天修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你也永远不会知道佛陀是怎么回事的。这已经超越你这个法门的范围了。不是说你整天老实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能够开这个智慧。没这回事!这种智慧只有一个方法,靠佛陀清净的传承,叫做“诸佛之所护念”。就是佛陀代代相传,十方诸佛护念。这第一个。
  
  我们看看辟支佛。声闻人修四谛不能了解,那辟支佛修十二因缘,稍微高明一点,他们了解吗?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他的解脱道是观十二因缘,无明缘行,慢慢慢慢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爱取,断爱取。他也是修到顶了,也是“无漏最后身”了。这些人也是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之多,而且一心一意地用他十二因缘的功力,经过无量劫的时间,来思惟佛陀一心真如的智慧,“莫能知少分”!所以,你用法门的修证,也不能了解佛陀一心真如的妙法。这个可不是修来的。
  
  看看菩萨能不能了解一点。
  
  “新发意菩萨”,就是外凡资粮位的菩萨,他每天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供养无数尊佛,而且通达了大乘的空性,又能够善说妙法,又能够修六度来自利利他。那么数量有多少呢?“如稻麻竹苇”之多,“充满十方刹”中。这些凡位的菩萨,外凡的菩萨,一心一意以他的空性的智慧,在恒河沙劫的时间来思量佛陀的智慧,也是不能了知的。乃至“不退诸菩萨”,不退诸菩萨是指内凡加行位,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已经断了见思,成就位不退、行不退。这么多的不退转菩萨,其数如恒河沙之多,也是一心一意地去思求,也不能了解一心真如的智慧。
  
  所以它这个说什么意思呢?就是佛法是两条路的:事修是一条路,理观是一条路。你不能够说,欸,你好好拜佛念佛,你就开智慧。没这回事情!不要说你开不了智慧,阿罗汉都开不了智慧,辟支佛也开不了智慧,因为它是两条线——事修跟理观。我们看放光现瑞,光明是光明、相状是相状。你今天没有佛陀的智慧引导,你永远不知道你后面有那一道光明,没有人会知道。不要说我们不知道,阿罗汉都不知道,内凡位的菩萨,加行位的菩萨都不知道,因为它是两条路。也就是说,这个理观的智慧,不能靠修行的经验得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