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乘妙法莲华经 > 第102集《妙法莲华经》

第102集《妙法莲华经》

第102集《妙法莲华经》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三十八面,我们看子三的“约非远非近论近”。
  
  这一段是讲到身安乐行。身业的安乐,它的相貌,佛陀讲出三种,叫做调柔、寂静、安稳。这三种相状是怎么来的呢?是依止大地,就是中道的实相——清净心、菩提愿显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在看事修的时候,佛陀的规划偏重在清净心。所以我们的清净心,变成两种清净心了。诸位!一个是理观的清净心,一个是事修的清净心。这两个都很重要。
  
  我们先讲理观的清净心。理观的清净心是你本来具足的。你不管修不修它就是清净,你只要相信就好。就是说,我现在打很多妄想,我临命终的时候妄想东去西去,各种的人事因缘相状都显现,你只要告诉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那这个清净心怎么来的呢?是理观的清净心。理观的清净心完全靠信仰,没有任何理由,就是你相信。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以理观的清净心你不用修。你不能说我把理观的清净心修得更清净,没有这回事情。理观的清净心本来就超越因缘的,你修不修它都是清净。因为它是圆满的清净,所以它不可能再更圆满了。所以这理观的清净心,你只要能够仰信就可以了,然后去观照它就可以了。
  
  现在问题就是因缘事修的清净心。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后来就是一念妄动,然后呢?然后就堕入了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到了现在,开始认真地修学佛法。那怎么办呢?就是这个房子本来是干净的,但是现在不干净了。那你这个内心里面不清净,那么多的颠倒想,你不可能马上去庄严这一念心,你一定要先把房子里的垃圾先清干净,再去装修吧?
  
  为什么破妄永远是走在第一步?就是说,诸位!理论上我们是清净,但是因缘上我们已经不清净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历过太多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给我们留下很多的影像。留下影像也没有错,问题是我们把它取著,今生抓几个影像,来生抓几个影像,时至今日,我们心中已经很多很多的颠倒相。这些颠倒相你如果不清掉,你就直接地去修功德,发愿去修功德,因为你这个心是不清净,所以你所修的功德都是染污。为什么佛陀在修观慧的时候,他不强调假观?假观后面会强调,口业、意业,它是后半段修学。面对身业的时候,佛陀一路走来就是修空观,空掉你的执取,你不可能空掉影像的。
  
  诸位!修行,你只要方向错了,你今生就没有成就了。要空掉影像,就意味着你跟你过去的因缘法对峙。无量劫来的影像那也太多了,你怎么会空得掉呢?就是不随妄转,懂吗?影像来,它来它的;影像走,它走它的。你只要修一个无住,把你的攀缘心、把你的爱取心消灭掉就好了。
  
  其实,影像不会干扰你的。你是一个真如的心,它是一个生灭的影像,它怎么就干扰你呢?因为我们攀缘它,我们去“自心取自心”,所以我们自己去干扰自己。你只要把影像放下,它自己会脱落,自己会消失掉。
  
  所以诸位!我们在修空观对治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你到底是想空掉什么。这个地方你只要一步错,你整个修行全部失败。你想空掉影像,那表示你要挑战你无量的生命所留下来的影像,你怎么可能呢?没有一个人可以修到业尽情空的。我们都是怎么样?带业往生嘛。那么业力跟影像是有牵动的,我们待会儿会说明。就是你只要无住,让影像自然脱落就可以了。所以它这个“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这一段你最好把它背起来,就是整个空掉心中的爱取的过程。
  
  那么,空掉以后,我们再看别明,它的一个果地的相状。这以下有五段:
  
  第一个,“一切语言道断”。当你心中那种攀缘的爱取被空观给破坏以后,你会发觉,你心中的话变少了。不是外面说话,就是那个名言分别,减少了。你以前可能攀缘心很重,看到什么东西,哇!这个花很漂亮,是哪里买的……就是你以前只要看到一个影像,就会有很多很多名言出来。如果你能够经常修空观,你会发觉,你看到花,那样就是那样!一切法就是一个如实相而已,你不会有很多的名言去诠释它,就是一切语言道断。这是第一个相状。
  
  第二个,“不生、不出、不起”。“不生”指的是过去的心,“不出”指的是未来的心,“不起”是现在的心。一般是这样子了,这三种心就是《金刚经》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年轻人喜欢打未来的妄想,喜欢执著未来的心。年纪大刚好相反,年纪大了都是开始回忆过去了,因为你的未来已经是夕阳西下。所以当你修空观以后你会发觉,过去的影像生起的时候,因为你无住,它自然退失;未来的影像生起的时候,也退失;包括现在的因缘,也是不起任何的执取。
  
  所以我们的心变成怎么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名就是没有名言的分别,而且那个相状也慢慢脱离,心中变成什么样?实无所有,无所得。无所得,禅宗有一句话讲得好,它说这个叫做空空荡荡,但是,了了分明。你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就知道,它不是顽空,它是空空荡荡,但是又了了分明。
  
  所以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无量、无边”,超越时空。“无量”是指时间相,“无边”是超越一切的空间。所以你的心慢慢从一种生灭的因缘心,慢慢地趋向于超越时空的真如心了,你往真如心慢慢一步一步地靠近。
  
  从事修的清净心,慢慢地随顺于理观的清净心,“无碍、无障”,周遍法界,没有障碍。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修空观离相的五种功德讲出来。
  
  最后总结,我们的颠倒相是怎么来的呢?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因缘有”就是业力了,“颠倒生”就是我们心中的取著分别。“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我们经常能够观如是的空性的智慧,来消灭心中的爱取,“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这个就是亲近处。前面第一个叫做行处,就是理观。这是事修。
  
  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颠倒想作一个说明。因为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空观所要消灭的颠倒想。颠倒想来自于两个重点:第一个,“因缘有”,就是你的业力。你过去生所造的善恶业,有些东西就会在你的生命中出现。第二个,“颠倒生”,你的取著。这个业力出现以后,业力本来是生灭的,你本来造业,造罪业、造善业都是有一定的时段,但是为什么这个相状进去以后,在你的心中挥之不去,变成你生生世世的个性呢?因为你把它抓住了,取相分别了。所以颠倒想是两个东西的和合体,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妄想。
  
  佛法的态度是不碰业力,这要记住!外道是喜欢去消灭业力。修苦行、修禅定去逃避业力,这不可能的事情。诸位!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罪业,那是无量无边,尽虚空不能容受。那如果这样子的话,怎么可能往生呢?怎么可能成佛呢?因为我们佛法不要去碰这个业力,我们碰妄想,这是佛法最高明的地方,“心若灭时罪亦亡”。因为你一开始挑战业力,你自己就是居于弱势了,你业力怎么可以挑战呢?当然,我们不断地忏悔,只是降低业力的势力。
  
  真正的修观是怎么样?业力跟妄想这两个,只要一个没有,另外一个就没有作用了。所以佛法厉害的地方、高明的、巧妙的地方,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你把颠倒的爱取拿掉,这个业力就没有力量,它自己会沉淀下来。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这个爱取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前面说过,跟生命经验有关系。生命经验第一个是感受。我们一般一生当中会有一些很特殊的感受,会有几个特别快乐的感受,或者特别痛苦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当中会累积很多很多的人事地物的影像,但不是每一个影像我们都会去收集,不是的。我们只收集少数的影像,就是特别的感受。
  
  比方说,我们从小很贫穷。这个贫穷本来是一个业力,它本来没有好坏的,果报不论好坏,只论苦乐,本来没有什么对错。贫穷就是你过去没有布施嘛。但是这种贫穷的果报有什么后遗症呢?会让你产生痛苦,产生痛苦你就会产生颠倒:我就是因为贫穷,所以很多理想抱负不能实践!等到你长大有钱以后,你对钱就特别执著。为什么?因为这是从感受来的。因为感受会刺激想象,想象以后你就会执取。或者某一个东西给你痛苦,然后你对这个东西就特别排斥。所以我们一般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跟着感觉走。
  
  所以我们整个生死的轮回来自于爱取。爱取就是来自于我们对生命经验的感受产生想象,最后,时间久了就抓住不放,从此以后就挥之不去,变成我们内心的性格倾向。
  
  几年前,我有一个俗家的亲戚,是一个女众居士。她学佛是很精进,她也学过《楞严经》,学过净土宗,学过唯识。她后来得癌症,得了癌症以后她更精进,她每天听经、拜佛,因为她那个时候已经退休了。后来到癌末的时候,我就去看她,我跟她聊。跟她聊的时候,我发觉她心中有罣碍,因为毕竟她在世间上有一点成就,也有点福报,有些因缘是放不下。
  
  谈完以后过了几天,有一天我就觉得,我应该再找她谈一谈。有一天早上我就找她谈,我跟她讲一个偈颂。我说:“生本无可恋,死亦何须厌。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
  
  我先跟她讲因缘法,就是癌末当然面对的是死亡,然后面对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所以一般人都是贪生怕死了。说实在的,不管你今生活得快不快乐,我们还是不愿意死亡。但是你要破她这种对今生的爱取,你要跟她讲说,其实生命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快乐,人生本来是来还债的,一片苦海,所以“生本无可恋”。死亡,你只要不贪生,你对死亡就不需要害怕。这是一种对立的。因为我们会假设认为今生是快乐的,所以我们不想去面对来生。你怎么知道来生不会比今生更快乐呢?你一个破旧的房子可能会面对来生变得更好的房子,所以“生本无可恋,死亦何须厌”。
  
  然后这个第二句话很重要,理观了。“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把它拉到我们最原始的清净心,其实我们本来就没有生死,所以你也没有失掉什么。你说,我失掉了生命。其实从你清净心来说,你从来没有生命,所以你也就没有失去。当然我讲了很多,大概跟她讲将近两个小时,就扣了这四句偈。讲完以后大概中午我离开,到晚上她就往生了。
  
  一个人拖着不走,你就知道他心中一定有东西抓住了,“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临终不能安住正念,其实就是你自己在干扰自己。癌症其实是往生最好的机会,因为对一个要往生的人来说,你有太多时间准备,你可以知道你什么时候死,你这个整个死亡的规划,你都是可以做准备的。但是你还是放不下!那么怎么办呢?就靠因缘观跟理观嘛。
  
  所以诸位!临命终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我跟你讲,你佛号念得再好都没有用。你只要触动地雷,你就整个爆炸。我们不要讲前生,那太遥远了,就说你今生。一路走来,你碰到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有些事情可能你根本就不在乎,它就消失了;但是你一个正常人,到晚年一定有些人跟事在你心中挥之不去的。把它找出来,你用这个观:“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你要在死亡来之前把这个地雷给消灭掉,因为它临命终一定会出现。
  
  就是说,你发觉到,尤其到年纪大就很明显,你经常去忆念某一个人忆念某一件事情,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了,这就是你临终的罣碍已经出现了。你要趁有生之年,赶快把心中的地雷拔掉。否则,在临终的时候就是业力推着你走,但是你不想走。为什么不想走?因为你心中留恋你的娑婆世界。
  
  我们说厌离娑婆,其实谁在乎外在的娑婆世界!我们在乎的是我们心中所执著的某一个人事那个娑婆世界,你就是执著那个东西。然后就把你今生所有念佛的佛号全部破坏掉。一个影像就够了,前功尽弃。
  
  所以这个空观是很重要,就是怎么样?你一定要有理观的清净心,你还要有事修的清净心,你要有一定的调伏力。然后你这样子做,你临终只要十句佛号就够了。只要你心中的颠倒想一放下,阿弥陀佛光明就自然照进来了,十念往生就够了。但如果你今天抓住妄想不放,阿弥陀佛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你把门给关起来。
  
  所以这个地方,“常乐观如是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就是观察空性,把心透过调伏慢慢地回归到清净,这是很重要的观念。
  
  辛二、重颂分三:壬一、颂总标;壬二、颂别释;壬三、颂行成
  
  壬一、颂总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本经的修学空观的调伏,不是为了往生,它主要是为了讲经。说若有菩萨在佛灭度以后,遇到了各种的恶因缘,你心中依止无怖畏的心,安住忍辱地,调柔、寂静、安稳,来为人解说《妙法莲华经》,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修“行处”,就理观,你要忆念理观的清净心;你还要透过戒定慧修事修的清净心。要两种清净心,你就能够以无怖畏心来说是《法华经》。这是总标。
  
  壬二、别释分二:癸一、颂约远论近;癸二、颂非远非近
  
  那怎么做到理观、事修呢?我们看别释,这个地方分两段。
  
  癸一、颂约远论近
  
  先持戒,远离十种过失。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种种嬉戏
  
  诸淫 女等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一心念佛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别明十法”。
  
  第一个,“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第一个,远离有权势的人。
  
  第二个,远离凶险。对于这种凶险、游戏的,这个要远离,要远离凶险跟游戏。
  
  第三个,远离邪见。这种旃陀罗,外道的邪知邪见的修行者。
  
  第四个,远离二乘。“亦不亲近,增上慢人。”二乘人的特点就是法执特别重,而且他对这种空性的执著特别厉害,所以他容易得少为足。你跟他在一起,二乘人他是属于少事少业少方便住,他只是追求空性的涅槃,而菩萨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两个思想是抵触的,所以佛陀要我们不要去靠近他们。以及“贪著小乘,三藏学者”。贪著小乘就是,他虽然能够广学多闻,学习一些三藏的教法,但是一般来说这个学者是没有信心的,他只有理论没有信根的。或者是“破戒比丘,名字罗汉”,毁破四根本重戒的、无惭无愧的,或者名字罗汉,他自己认为是罗汉,其实他只是一个一般的凡夫。
  
  第五个,是远离放逸。“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有些人是攀缘心重的。或者“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这个地方指的是居士。有些人贪著世间的五欲,有些人是一心一意地追求偏空涅槃,这种极端的在家居士都不能亲近。如果这些人以好心、真诚的心来求法,那么“到菩萨所,为闻佛道”,他也要请大乘法门,“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就是说,你可以给他说法,但是你平常不能把他当作同参道友,不能亲近。
  
  第六个,远离欲染。“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远离这些欲染的情况。
  
  第七个,远离非器。亦莫亲近杀生的,或者是卖肉的,或者是淫 女。如是之人都是烦恼粗重,不能靠近,非器。
  
  第八个,远离恶业的。从事凶险相扑的,演戏的,或者诸淫 女等,这种也是要远离。
  
  第九,远离讥嫌。不要单独在隐蔽处为女众说法,要有第三者在,以免讥嫌。在说法的时候,也不能用轻慢的心来说法。这是远离讥嫌。
  
  第十个,远离危害。如果我们今天要到村庄去乞食,要带一个随从的比丘。如果没有比丘的话要一心念佛,保持正念。远离危害。
  
  这是前面说过的,只是简单地复习一下,这十种过失。
  
  看第二段。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这一段是结示二处。前面的十个法是依止,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成就理观事修而安立的。所以我们前面说过,菩萨的戒法都是为了止观来做准备的,远离攀缘,远离各种的过失。这是前方便。
  
  癸二、颂非远非近
  
  这以下讲真正的止观。癸二,颂非远非近。这个智慧的观察是观内心,内心它没有远近的。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总标二处,再看别明近处。
  
  先看总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