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7 大宗伯的人选 (第2/2页)
“而陆公公的此举,就可以在达到目的之后,为文官们补上他们想要的体面。这也可以为陆公公赢得文官们的普遍好感,为下一步进军司礼监掌印打好铺垫。”
陆訚听了赞道,“原来如此,千户果然很细。”
裴元隐约觉得陆訚说话有些冒犯,但不好证实,便继续道。
“有了这样的普遍好感,陆公公的进一步发言,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到时候陆公公可以盛赞平叛过程中那些文官或者读书人充满气节的行为,具体事例,我也让通政司那边归纳总结了一些,到时候会给陆公公拿过来。”
“陆公公要把这些都归到礼仪教化之功,顺势就可以谈起空悬的礼部尚书之职,陆公公可以建议朝廷选用品行卓著,刚正不阿,德才兼备的贤臣。”
陆訚慢慢琢磨着裴元所说的这些东西,有些疑心裴元说的是反话。
按照他和裴元的政治光谱,一个是阉宦,一个是锦衣卫,怎么看都是朝中的奸邪势力。
偶尔出来表演一番,或许能愚弄世人,可他们这样的人物,总不能表演一辈子吧。
真要是来这个么一个品行卓著,刚正不阿的大七卿,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而且,按照陆訚的政治规划,接下来是要进司礼监,做掌印太监的。
作为内廷一把手,外廷有这么一个天生和他们犯冲的大宗伯,可是很糟心的。
陆訚想了想,慎重的向裴元询问道,“那千户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了?”
裴元道,“当然。”
说着,不等陆訚再问,就毫不犹豫的开口道,“谢迁!”
陆訚倒吸了一口凉气,先是说道,“这不合适!”
又改口道,“这不可能!”
裴元说道,“谢迁乃是成化年间的状元,由翰林入内阁,声望卓著,又有贤名,后来被刘瑾排挤,不得不离开朝堂。以他的资历完全胜任礼部尚书的位置。”
陆訚听了连连摇头,矢口否决道,“谢迁可不是好惹的,你去招惹他干嘛?而且谢迁当年也是做过内阁大学士的,一旦谢迁回来,那杨廷和何以自处?”
“以谢迁的资历能力,朝野威望,别说杨廷和不想看到他回来。就算是陛下,也不想看到一个比杨廷和更麻烦的大学士。”
裴元听了笑道,“所以,这不是个挺好的人选吗?”
陆訚:“?”
就听裴元解释道,“陆公公身为宦官,不管你提出什么人选,必然会被人猜疑用心。但是你提出谢迁,却不会有这样的顾虑,反而会让人更加信任你。而且,你提出让谢迁出山,能够大大收获一个人的好感,让他把视线关注到你。”
陆訚心中一动,接话道,“杨一清?!”
裴元点头,“不错,就是杨一清!”
杨一清和李东阳、谢迁的关系很紧密。
在嘉靖朝,面对生猛的张璁、霍韬、桂萼三人众的时候,自感力不能支的杨一清紧急呼唤的外援,就是谢迁。
陆訚这时候能够给文臣体面,并且提出谢迁这个人选,对谢迁大加赞誉,必然会让杨一清好感拉满,有知己之感。
可惜,也就是提提。
就像是陆訚所说的,谢迁的资历太老,杨廷和好不容易熬走了李东阳,怎么可能让谢迁这个前辈大学士再从容回朝?
而且天子渴望的是一个弱势内阁。
朱厚照好不容易把梁储搞得声名狼藉,威望丧尽,正是要再接再厉的时候。
他绝对不想让谢迁回来补强内阁。
裴元简单的解释了一下,陆訚也明白了裴元的意图,“你这是打算虚晃一枪?”
裴元笑道,“不错。”
“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来杨一清的关注。只要杨一清没有站出来表态,你就孜孜不倦的在朝中力推谢迁。”
“放心,不会有人跳出来指责你这个内宦干预朝政的。”
“就因为你推得人选是谢迁。”
陆訚有些明白了。
谢迁本身就是威名卓著的文臣领袖,而且还是被刘瑾排挤不得不致仕回乡的。
他陆訚一个公公,能够不顾自身得失,力推这种带反宦官人设的文臣领袖,还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陆訚可以借助这其中的政治正确,肆无忌惮的主导舆论方向。
陆訚想了想问道,“那等到杨一清出来表态呢?”
裴元道,“杨一清现在面对杨廷和,处境窘迫,应该是很欢迎谢迁回朝的。等到杨一清表态之后,你就可以暂时退居幕后,看朝野的反应。”
“如果我猜的不错的话,不管是杨廷和还是天子,都会出手压下这个提议。”
陆訚有些疑惑,“如此一来,我不是白忙一场。到时候不但首辅和天子对我不满,恐怕内廷的各大珰,听说我举荐谢迁,都会记恨我。”
裴元毫不客气的说道,“你只是一个内官,或许在那些文人心中是个通情达理的内官,但绝不会有太多的人关注到你。在这场博弈中,输的最多的人,就是杨一清。”
“因为当杨一清站出来表态支持谢迁的时候,他的身份资历就轻松的盖过了你,把所有的目光都转移了过去。”
“等到谢迁被否决的时候,你就可以秘密去见杨一清。”
陆訚略感惊讶,“我去见杨一清?”
裴元道,“不错,到那时,就是咱们提出真正人选的时候了。”
“而且为了确保成功,这个人选,要由杨一清提出来。”
“杨一清刚刚遭受挫败,必须要立刻扳回一城。所以无论如何,新任的礼部尚书,必须得再次由他推举,并且成功任命,不然他在朝廷中将一败涂地。”
“而对于杨廷和与陛下来说,刚刚大挫了杨一清的颜面,只要他们不想逼得杨一清立刻掀桌,就得适当做出妥协。只要这个人选合适,就有很大的冲关机会。”
陆訚追问道,“那千户打算让谁做这个大宗伯?”
裴元张口,说出了早就深思熟虑的一个名字,“前南京吏部尚书,同样是成化年间状元的,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