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六十一章 游记

第六十一章 游记

第六十一章 游记 (第2/2页)

“谢谢!谢谢伯伯!”
  
  “好了,那周至同学,杨和同学,再见!希望再次见到你们的时候,你们已经学业有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谢谢伯伯!我们会的,伯伯再见!”
  
  台长在和周至他们交谈的时候,池薛荔就在一边看周至给她的游记。听到再见才抬起头来:“那台长我就带孩子们去楼下了,肘子你过来,这首诗是谁写的,怎么别的典故来历都能读到,唯独这首诗没有?”
  
  台长问道:“薛荔你手里的是什么啊?”
  
  池薛荔说道:“昨天本来是带肘子出去玩,结果成了他带我,导着我游了一回望丛祠。台长那地方真是不错,下次台里团建活动,我建议就在那里进行。”
  
  “先说你手上的东西,是篇文章?”
  
  “嗯,回来的路上,我就建议肘子将我们游览时候他讲的那些内容,写一篇文章出来,没想到这孩子一晚上就完成了。”
  
  “是吗?给我看看。”
  
  三千字的东西也不需要看多久,文章最后,以作者在回程路上,脑海中不由自主冒出的一首诗作结。
  
  才看到首句,台长就不禁拍案:“好大气!”
  
  岷山雪解乱云驰,玉垒鹃声立蜀时。
  
  许尺荆丛青望墓,近分萍水绿灵池。
  
  开江辟陆劳心死,导野催耕泣血知。
  
  残碣于今阡陌下,边人犹省旧王祠。
  
  看完之后,台长笑道:“我同意薛荔的意见,别的典故引用都说了出处,这个结尾如此重要,怎么能不标明诗人呢?”
  
  “池姐姐,台长伯伯,没法标明,因为这首诗,本来就是我写的啊。”
  
  “……!”
  
  “……!”
  
  台长真的惊呆了,这首诗完全是盛唐诗风,将之丢进《全唐诗》里头,那是一点都不突兀。
  
  自己跟薛荔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古人的作品,而面前这位十六岁的少年,竟然说是他自创的!
  
  如今最多的“古诗”是“革命体”,说白了,就是领导们“改革开放齐声好,神州大地齐欢笑”那种,还在各种刊物上大模大样地登载。
  
  池薛荔觉得自己已经对面前这娃无限高看了,也完全没有料到,周至还能做古诗,还能做到这样的水平!
  
  “周至,你不骗姐,这诗真是你写的?”
  
  “姐,写得不好,你多指教。”周至老谦虚。
  
  “……”
  
  经过昨天的导游,池薛荔倒是开始相信周至的说法,毕竟诗本身就是这篇游记的完美凝练。
  
  不过台长还是不相信:“来来来,肘子来给我解释一下你的创作思路。”
  
  接下来周至就给台长讲这首诗,“岷山雪解”,“玉垒鹃声”,其实就是写作的套路,标明二帝立蜀的时间,地点,还暗藏杜宇这个人物。
  
  还暗示了杜宇立国之后,即将到来的大洪水。
  
  至于“望墓”,“灵池”,则是祠内的景物,望帝陵和丛帝的鳖灵池,不过描写墓上有了荆棘,池水进水量太少,这是在委婉地批评当地没有做好重要文物的保护工作。
  
  下面一联就是写二帝开辟蜀川平原,推行农耕文明,生前死后的劳绩,不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被周至与“布谷催耕”联系了起来,赋予了其另一层更积极的含义。
  
  最终一联就更好理解,如今虽然原来的碑碣已经残断再无踪影,但二帝的功绩,就在周围漫延到天边的稻田中间,再无需它物来装点。
  
  遗惠千年,哪怕他们的陵墓祀园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尊隆,但依旧还有记得他们功绩的受益者,从远方前来省望凭吊。
  
  周至的家乡夹川,是巴蜀的边界,因此周至称二帝“旧王”,而自称“边人”,倒是恰如其分。
  
  一个“省”字,更是蜀人才用得,多了几分晚辈对亲长的孺慕之意。
  
  解释到这里,台长已经明白,这首诗,只可能是周至自己写的。
  
  不由得笑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怎么着,这文章又准备投哪儿?”
  
  池薛荔将稿子接过,翻了周至一个白眼:“大作家傲气得很,这篇文章还是我求着他才写的,剩下的,都不敢劳烦他了。”
  
  周至赧笑道:“昨天还给池姐姐拍了不少照片,选几张出来和这文章一起登的话,我觉得效果会更好。”
  
  池薛荔愣了:“什么时候?”
  
  “就在池姐姐听讲解,看文物的时候,不然相机怎么跑到我脖子上来的?”
  
  “你!”
  
  “好了薛荔别闹了。”台长乐呵呵地说道:“赶紧送周至和杨和去坐车,这还老远的路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