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九十章 海平面下的冰山 (第1/2页)
这项工作从晚清就开始了,很多画师都是出于爱好或者一份责任心来做这件事情,哪怕在动荡的政局,纷乱的时政,甚至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这件事情都有人坚持在做着。
新中国成立前,无数真品都被卷去了岛上,但是这些仿品很多却在民间得以留存了下来。
有很多还只完成了一部份。
很多画师又将这些仿品捐献了出来。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没有精力,也没有意愿将这批仿品恢复出来,画师们捐赠的画作很多都是没有任何装裱的画芯,这样的状态,自然是无法对外展出的。
直到九二年后,两岸开始再次交流了起来,而重新临摹《乾隆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终于被提上了日程。
经过清理,续作,重临等方式,也多亏了台岛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到半年前终于完成了这批一百二十一份仿品的画心创作。
接下来自然就得是修裱了,这同样也是一个大问题。
《奢香夫人像》的制式是明代贤臣画像的原始风貌,乾隆对南薰殿奉藏图像做过一次较大的修裱,在修裱的过程中也连带着损失了许多明代画作的信息,《奢香夫人像》在某些方面来讲,填补了这样的空白。
不过现在周至又要对它动手,这些空白不仔细留下来的话,今后的人可能又会失去一些信息了。
所以当周至给首都打电话找到一副明初原装宫院画后,王老爷子立刻就提出一堆要求,要周至将画作带到首都来鉴定修复。
不过今晚只能到此为止了,大家开始讨论修复的方案,周至还按照信息工程管理进行项目投产推演时候的制作出的项目工程进度推演表格,将画作修复的每一个微小步骤都细化到了一张长长的时间表上。
这就又是拿着理科反哺文科了。
周至给的这份礼物让几位老人家更加的满意,直到现在修复界还保留着浓重的旧传统,这一点就有点像京剧、相声这些旧技艺一般,依然存在师徒传承,口传手授等传承方式。
修复的时候也是“成竹在胸”,方案往往都在大匠心里。
这样的传承方式也有其现实意义,其实凡是这种仅靠文字记载写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承,实际上远比“现代教育”要来的有效。
当然,这样的方式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最大的一点,就是传播不广,容易断掉。
现代摄影技术的诞生,倒是给这类传承方式多加了一道保险,但是如何将修复这类技艺,转化成科学的,现代的修复工艺,其实一直都是故宫和国博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周至设计的“修复工程路线图”,也算是非常好的一项管理方法,可以视作这个课题的良好补充。
接下来的前两天里,白天两人就在海鹰大厦应对专家们的问询,晚上则在国博书画修复室进行奢香夫人像的修复,到了后来麦小苗被带到科分院参与算力设备并网设计,以方便在科分院通过区块链机制实验监控,同时也是对船舶动力研究所的实验人员进行培训,他们将来会在四叶草集团有一个小组负责程序运算,同时在本部还有另一个小组一起,与科分院一起负责实验数据监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