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大明元辅 > 第283章 正国本(卅五)开诚布公(二合一)

第283章 正国本(卅五)开诚布公(二合一)

第283章 正国本(卅五)开诚布公(二合一) (第1/2页)

高务实这番话说得很平静,宛如讲述一段路边听来事不关己的小事,但这番话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却是十分巨大的。
  
  黄止汀也好,刘馨也罢,甚至就连时刻准备退休的高陌,都不由得仔细思索起高务实的这番话来,细细品究,以期能完全明白他的意思。
  
  高务实的意思看起来很直白,算得上是直抒胸臆的表达。但是,没有人敢忽视高务实的话中究竟是否还有隐含用意,尤其是在权力这种敏感的问题上。
  
  毕竟,高务实多年来在权力斗争中还从来没有失过手,他往往都会在明里暗里各有布置。对敌如此,对自己人难道就真的毫无防备?
  
  大家最先想到的无疑是高务实刚才最后这句话:“我让渊儿做虎贲军司令,这虎贲军就会变成唯他之命是从的吗?”
  
  他能这样问,显然他觉得答桉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他认为即便高渊做了虎贲军司令,虎贲军也不可能完全听命于高渊——或者说,至少在高渊的命令与高务实的命令出现冲突时,虎贲军一定会选择遵守高务实的命令。
  
  为什么呢?只是因为高务实自信于自己威望吗?三人都不会作如此短浅的揣测。
  
  威望当然是高务实的杀手锏之一,这种力量并非任何数值可以衡量的。就以前文提到过的司马懿父子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举例,后世对于曹爽为何不反击有着种种争论,其实有时候道理虽多,但关键的那一点却偏偏容易被忽视。
  
  先简单说下高平陵之变是怎么回事:魏明帝曹叡驾崩之后,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共同辅左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此时二人均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又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此时司马懿已经六十一岁,已经出仕曹家三十一年,三十一年来无论在军在政,他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是的,不要因为演义的关系小看司马懿,能够在当时诸葛亮北伐下稳定关中局势之人,曹魏除了司马懿之外真就找不出第二个来。
  
  总之,司马懿西定关中,东伐公孙,三十一年来有大功而无微过,其德高望重在此时的曹魏早已无人可及。
  
  而曹爽呢?也不要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此人是前大将军曹真之子,能力手腕可以说是曹家三代中的顶尖翘楚。
  
  仅从他打小就和颇为英明的魏明帝曹睿交好,又与曹魏老臣集团关系密切,而且在高平陵之变前的几年间他能一直压得司马懿不断让步这几点看,就能说明此人并不简单。
  
  在两人共同辅政之初,两人已经开始了交锋。曹爽的第一步是表示自己尊重司马懿老前辈,认为自己不足与司马懿并尊,因此尊司马懿为大司马,坚持让司马懿在官职上高自己一头。
  
  但还没完,这个议题刚被抛出去,曹爽又同时操纵舆论说这个大司马的职位太不吉利了,前几任大司马全部死于任上,因此再给司马懿提高一位,尊为太傅。
  
  由于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下,太傅的级别实在太高了,从来都是虚职,所以您司马老前辈就别掺和具体的工作了,这实在有失国家体面。于是,司马懿被高规格的挤出了尚书台,也就是丢掉了具体行政事务的决策权。
  
  不过,此时司马懿还有军权在手,依旧统领一半禁军。此时曹爽怎么做的呢?他给了司马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等一系列权利,甚至包括他家婚丧嫁娶由国家掏钱等。
  
  这还不算晚,又以其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等。司马懿又不蠢,自然各种推辞,但是没用,最终只能让子弟官不受以示低调,硬生生吃下了这个哑巴亏。
  
  两年后,孙权四路伐魏,这给了六十三岁的司马懿缓一口气的机会,他主动申请主持对吴作战,以保证自己“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的权力不被曹爽找茬夺走。结果司马懿还没抵达战场,吴国军队一听他来,直接吓跑了。
  
  又过了没几年,曹爽已经一步步将中领军(负责宫城防务)和中护军(负责宫城之外的京城防务)分别安插了自己的两位弟弟。至此,京师防务已经尽在曹爽之手。
  
  录尚书事,这是行政决策权;京师全部兵权,这是保卫权力的基础,并且由于全国高级将领的家卷子嗣几乎都在京城,因此还对全国将领的忠诚保证拥有极大优势。
  
  此时,司马懿在权力中枢的战争中实际上已经落败,他这几年里还能干的事就是出兵平叛、出兵把来犯魏国的敌军吓退等等。
  
  然而,曹爽把持朝政四年之后出现了一个小问题,接替司马懿镇守关中的老臣赵俨坚持退休。曹爽无奈,只能把表弟夏侯玄派了过去接任,而夏侯玄本来的职务是什么?中护军。
  
  于是这一次司马懿果断出手,把这个位置弄到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手中。
  
  问题是,曹爽怎么会同意的呢?史书无载,但可以合理推测:夏侯玄要去都督关中,而关中是司马懿的老地盘,关中将领几乎都是司马懿多年的属下,赵俨当时都基本指挥不动,你夏侯玄毛都没长齐也想他们会给你个好脸?
  
  而此时曹爽已经在考虑伐蜀,如果事成在表弟夏侯玄手中,那这一功劳肯定首推他曹爽,其次才是夏侯玄本人。所以,大概率是曹爽与司马懿因此达成了某种妥协,由司马懿来给夏侯玄背书,而曹爽一系则将中护军的位置交给司马师。
  
  这个人事变动的妥协,一方面是曹爽自认为掌握了大权,稍稍让渡一点也无大碍,他要的已经是对外的灭国之功了;另一方面则是司马懿已经有了反击的决心。
  
  结果,曹爽伐蜀失利,损失惨重,关中怨声载道。回来后,曹爽并没有变傻,他警惕起来,将原属于中护军统领的禁军三营之一划拨给了中领军。司马懿表示反对,然而反对无效,司马懿也没有办法。
  
  这支兵马其实是当初托孤时属于司马懿的嫡系,谁料到了此时竟然也保不住。247年,司马懿正妻去世,司马师只能去守孝,这下连中护军的非嫡系兵权也丢了。
  
  于是,曹爽趁机发动了对司马家最后的进攻,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断绝了她和小皇帝之间见面的机会——郭家和司马家是盟友,郭太后从父后来可是司马家的排头兵,这个说来话长,就不提了。
  
  至此,司马懿在朝中最后的力量被阻断,劳模一生的他被迫“生病”,从此不再过问一切军政事务。曹爽此刻可谓大获全胜,从此专擅朝政,同时志得意满,开始了各种骄奢淫逸的乱搞。
  
  此时,曹爽最后一次检查了司马懿这个老对手,派人去看望老干部,结果司马懿展现了影帝级的表演功底,下人喂个粥都能被他抖落半身。曹爽终于放心了,骄奢淫逸再次加倍,而司马家的机会来了。
  
  司马师——对,是司马师,不是司马懿——在此时展现了其牛逼之处。他干了三年中护军,中护军除了掌握宫城外禁军之外,还有一个能提拔下级武官的权力。
  
  司马师与他的两位前任不同,他的前前任蒋济卖官鬻爵只为捞钱,前任夏侯玄只提拔圈内人,拓宽人脉好进步,唯独司马师提拔了一批出身一般但都有真正军功的下属。
  
  为什么要提拔这些人?因为他们敢打敢拼却没有地位的基础,他们的人生如果想要完成阶层跃迁,唯有依靠司马师,唯有依靠司马家!
  
  于是,后来的《晋书·景帝纪》中有了这么一句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
  
  政变前夜,深知第二日是先帝祭日的司马懿决定动手,与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商议完成,做好布局。夜深后,司马懿派人查看两个儿子在做什么,结果司马昭在辗转反侧,而司马师鼾声如雷。
  
  司马懿知道,即便自己已经年高七旬,但是司马家后事无忧,因为司马师有此能耐!他能悄然养死士三千,又能在政变前夜放心大睡,这就是该小心的地方小心,该大胆的地方大胆,大事必成。
  
  次日,司马师的三千死士一个不少的冒了出来,没有惊动任何曹爽的眼线,在司马家完成了集合,司马懿更加安心。
  
  然后,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司马懿亲自率领三千死士攻占武库,将原本没有铠甲、只有轻武器的死士武装起来,接着派司马师攻占司马门(皇宫入口),并立刻获得郭太后懿旨,给政变取得了至少名义上合理合法的依据。
  
  此时的司马懿登高一呼,不少曹魏的三朝、四朝元老立刻站在了他这一边。但是,意外也还是有的,比如大司农桓范就夺了兵符逃出洛阳,并立刻建议曹爽利用虎符和皇帝在自己手上的优势,下诏命令各路兵马勤王,讨伐叛贼司马懿。
  
  可是,曹爽却接受了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的劝降,拒绝了桓范的建议。曹爽为什么不听桓范建议讨伐司马懿,而选择束手就擒呢?
  
  看演义和电视剧时始终不理解的一点就在这里:司马懿只有三千死士为基本盘,就算城里的老臣因为他的登高一呼全都跟他干了,可是那又如何?
  
  皇帝和兵符都在,完全可以号令天下勤王。你一个洛阳城而已,禁军总共不超过六千(曹爽去高平陵肯定带走了一部分),加上三千死士也绝不可能过万。他曹爽能调动天下大军前来勤王……就算关中不算,那也依旧有数十万之多,仅仅离洛阳比较近的就有至少十万呢,完全可以反过来弄死司马懿。
  
  可是,曹爽怂了。
  
  他的理由是什么?最主要有两点:其一,司马懿一生从不弄险,这次既然动了,就必是有了万全之计。自己哪怕兵符在手,那些军队是否真会来和司马懿打,完全没准,搞不好来勤王的人第一个要杀的就是他曹爽。
  
  这在曹爽看来完全是可能的,因为站在自己对面的人是司马懿。
  
  其二,司马懿指着洛水,当着天下人的面承诺了,不会对曹爽赶尽杀绝。
  
  这一条是后人读书观影时最觉得曹爽是个傻逼的,因为这样的大事你怎么可以因为人家一句承诺就相信呢?这不是脑子有毛病是什么?
  
  但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因为发誓的那个人是司马懿。
  
  一场政变要想成功需要什么?一般来说当然是需要掌握住禁军,需要控制住皇帝,需要震慑住百官,让这些人通通为你的政变背书,然后你才能成功。
  
  然而,这里忽略掉了一个最为隐蔽的因素:威望。
  
  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发动政变的,发动政变之后所有人也都会第一时间判断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你能不能成功?你配不配成功?
  
  能不能,要看你这个人平时给他们什么样的观感,简单的说就是你这人靠不靠谱。
  
  配不配,要看你这个人平时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简单的说就是你这人够不够格。
  
  而“能不能”、“配不配”如果统一来看,无非就两个字:威望。
  
  司马懿拥有天下无两的威望,所以他在城中一旦完成占领武库、攻下宫城、获得懿旨三件大事,立刻就有无数老臣站出来支持。因为,老臣们知道司马懿靠谱,他一出手,其事必成。
  
  司马懿拥有天下无两的威望,所以他在洛水边当着天下人的面发誓说不会对曹爽赶尽杀绝,曹爽立刻就信了。因为曹爽认为司马懿不会拿自己一生积攒的威望开玩笑,不会言而无信、食言而肥,自己已经得到了安全保障。
  
  那么,把高平陵之变的例子拿到现在来会是怎样?
  
  看看当前南疆的局面:军事上,各大警备军都是高务实的亲信掌握,包括目前更多时间将大部分兵力常驻南洋的南洋舰队,几乎全部武装力量都在高务实手中。
  
  实际上处于“监国”地位的黄止汀虽然是高渊的生母,但她全凭高务实授权的“鹭鸟纹”发号施令,且并不享有人事任免权,也不享有统兵权,只能经“南疆警备军军令部”享有一定程度的调兵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