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万国朝拜,单方面宣布 (第1/2页)
确实,新皇登基之后,是就要册封国母和太子了。
“自周朝天子而来,这世间没有亘古不灭的王朝,亦没有永世不衰的世家,唯一不变的,就是穷出不尽的能人志士。”
“雄主持世则兴,庸主为帝则衰,要想世代常兴,便不能再循序立长不立贤之规矩,自朕而后,天下有才德之人,皆可持以帝器而兴国。”
李承乾沉声说道,威严荡世。
作为后来人,纵观历史兴衰,比所有人都要认识的深刻。
无才持权是祸。
不但祸己,还祸国。
下一代可能还是明君,但是第三,第四代呢?
这样的决定,也是李承乾早有过的。
群臣震惊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是又要将家天下转为公天下了。
“陛下,如此而行,会滋生出党派之争,不利于国家安危。”
刘仁轨进言道,这样也会激起阶层的斗争。
“朕意已决,不再言语,至于如何选举,朕会拟订出一个章程来。”
李承乾立刻出言,阻止了还要继续劝诫的李震几人。
“今日朝议,就到此吧,散朝!”
李承乾转身而去,不再给予群臣进言的任何机会。
很快,长安城之中,便有三道加急旨意传出而去。
第一,便是土地政策的改革。
第二,便是有关科技选官的政策。
第三,便是帝制的革新,凡有才德之人,均可问鼎至尊之位。
大唐的格局,也在此时奠定了基调。
大乱之后,便是大治。
但是,对于氏族门阀的打击也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还在继续。
凡有反抗的,就是铁血镇压。
李承乾既菩萨心肠,也有雷霆手段。
氏族门阀在土地革命面前,也渐渐失去了主导力。
只是半年的功夫,大唐的天下,已经确定下来了格局基调。
“稚奴、仁轨,朕以为还要加以改善选官制度,也不能一味的以成绩入士,还要有德,另外,分科考试,六部便分为六个方向取势,侧重点不同,如此才能选拔出专项的人才。”
两仪殿中,李承乾双手靠背,缓缓说道。
没有上朝之时的盛气凌人。
治理天下就是如此,没有热血,只有枯燥。
在李承乾后世的经验下,各种制度也在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陛下此举甚好,不过相应的也要加大对学堂师资的投入。”
这些政策,都只有在规划之中,还没有得以实行。
都需要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都投入,一年不成,就十年,就百年,教育乃是兴国之要策,必要实施。”
“另外,朕让你挑选才思敏捷的人士,可挑选有多少了。”
说着说着,三人便朝殿外而去,如同聊家常一般。
“以有一百多人,陛下,你是真的准备亲自教导吗?”
刘仁轨不确定的问道。
“当然了,朕亲自教导之,之后的国中大事,你与稚奴就要多分担一些了。”
现在很多事不用自己操心了,李承乾可以将后世的知识进行传播了。
“为国尽力,乃是我等之本分。”
两人异口同声道。
慢慢的,李治也放下了戒心。
了解到,是李承乾真心的接纳了他,并以国事器之。
“对了,来参加春祭大典的,还有哪些国家没有到呢?吐蕃和西突厥可有派使者前来。”
要做一个明君,可是事事要顾及。
“都来了!”
李治回道。
诚然,大唐虽是动乱了几次,但是余威尚在。
并没有哪个国家敢公然抗之。
吐蕃在此时,也还未有足够的底气。
“如此最好!”
李承乾点了点头,这样就应该能省很多的麻烦了。
“转告李震,春祭那日,将所有的火枪和红衣大炮都拉出来,朕要放炮。”
前次,以炮势逼迫李治投降。
春祭大典,李承乾便要万国投降。
刘仁轨和李治对视一眼,也都是心照不宣。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时间转眼间便又过了十日。
春祭大典。
李承乾身穿着那象征着无上权力和尊贵地位的明黄色龙袍,身姿挺拔地站立在庄严肃穆的太庙中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